近日,记者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下大湾射弩传习所,见到来自不同村组的50余名苗族群众聚在一起,认真聆听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制弩射弩代表性传承人杨如伟授课。杨如伟从制弩、制箭、拉弓到射击进行详细讲解。
在打靶场,“射手”们进行了操练。一手托弩,一手置箭,扣动扳机,随着“嗖”的一声,一支支弩箭瞬间射向靶心。“手要有力量,拉弓要利索,注意利用腹部吸气。”杨如伟一边指导一边进行示范,“射弩有跪姿、立姿两种,距离靶心均为20米,射弩最讲究的就是静、稳、准,拉弦、置箭、射弩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要求,掌握好技术要领非常关键,会影响到射程及精准度。”
乐秋乡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辖区内居住着汉、彝、苗、白等16个民族,各族群众共同劳作、相互帮助、融合发展,乐秋村委会晒肚皮村、下大湾村等14个村寨共有苗族群众205户851人,占南涧县苗族人口的47%,是南涧县苗族群众主要的聚居区,民族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苗族群众依山建寨,早期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射弩文化便成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有这样一种说法:“家中没有弩,不是苗家人。”在苗寨,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喜欢射弩,长此以往,射弩就在苗族的历史长河中沿袭了下来。以前,苗族人大多居无定所,靠打猎为生,学射弩是为了讨生活;现在,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射弩成为节日欢庆中的民族体育项目。
“射弩是老祖辈流传下来的,需要代代守护,共同弘扬传承。今后,我将以射弩传承为纽带,加强与各民族的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射弩。”乐秋村委会五里窝村村民杨红海说道。
弩箭因其选材特殊、工艺复杂,制作技艺要求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制作弓弩和射击技巧的人越来越少,定期开展射弩培训,不仅能促进苗族群众间的感情交流,还能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拾射弩技艺,培养出更多的传承人。打靶场上,以人为本,以箭为媒,以赛促融,共绘新时代民族团结同心圆,民族自豪感、认同感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