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名邦”大理,文脉厚重绵长,山水风物、一砖一瓦、饮食起居,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我们被这自然与文化滋养。
苍山始终“苍笼叠翠”,洱海依旧“半月拖兰”,青山碧水承载千古史话、见证风云诡谲,从古至今让无数文人骚客“神爽飞越”、华章自溢。
本期《行走的世界》栏目邀您通过文字,通过作者的讲述,走进苍山,品读《苍山》。
初次拿起这部作品,脑海中呈现出日见而不觉的苍山,甚至忍不住面对着苍山,遐思万千,然后缓缓翻开,潜入作者如苍山般的精神世界。
大理青年作家李达伟,在创作《苍山》时,并未就苍山论苍山,更多是围绕“人”,更确切地说,围绕人的思想、人的创造、人的品质。
他笔下的苍山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舞台,又似包罗万象的盲盒,或者擎满故事的长者。苍山成了文化的符号,精神的载体。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意识流中与自然万物交流、与伟大思想共鸣、与生活中人物对白的种种声响和景象。
“你突然有了强烈的冲动,想进入苍山之内,去寻找那些出现在苍山的人。曾经出现的人:担当,李元阳,杨慎,陈佐才……还有那些在苍山中出家的皇帝。还有当下生活在苍山中普通的人……找寻他们的身影,也是想重塑一种筋骨,那是你自己身上丧失已久的东西。苍山是你精神性的山,它早已包含了一切的山,同时还包含了一切不是山的东西。”
“光亮与阴影,对于呈现世界很重要。世界就在光亮与阴影的不断切换中回到世界本身,或者是超脱于世界本身……那些正随着苍山变化而转折的光,让耳朵长上翅膀,那时鸟群飞到天空,让天空拥有了翅膀。”
“我们是可以在苍山中关心着整个人类的命运,我们是可以在苍山中谈论一些看似宏大的话题。我们关心着苍山中的一些人的生存现状,我们还可以关心那些离苍山很遥远的异域国度中卑微的生命个体,我们相信自己同样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痛苦、无奈与希望。”
这些对话在静默中完成,在静观中流淌。作者既是冷眼旁观的超脱者,又是敏感深陷的投入者。他已融入苍山,看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庞杂镜像:历史的斑斓,自然的瑰丽,大地的博爱,人性的善美都迎着苍山日升月落的光而不断闪现。苍山上各种艺术灵感的诞生,不同匠心的坚守,还有那孤独的凝视,可见苍山早已不是山,而是独立思想的象征。
在这部作品诞生前,作者是苍山孤独的凝望者,后来,读者也成了孤独的凝望者,但在孤独中他们彼此相望、各自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