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一个定向寻医、靶向诊治的过程,要让调研之风吹走遮掩、吹出实情,就必须牢牢把握好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三个“关键点”,广调查、深钻研,切实把困扰群众幸福的痛点、经济发展的难点、社会治理的堵点连根拔起,让调查研究之风吹之有向、吹之有力、吹之有效。
先谋后动,把准调研出发点。再好的调研,没有充足的前期准备,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在“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基层,开展调研必须做好未雨绸缪的事前准备工作,对调研地区的人口分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做好充分了解,并通过收集信息、查阅文件、学习理论知识和政策要求,掌握其中心工作,系统吃透政策,找准调研大方向,精准找到调研出发点,做到先思后行、先谋后动,找准调研侧重点,明确调研切入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工作推进的重点、社会关切的热点、群众关心的焦点等内容,作为调查研究的选题和方向,深入基层一线,全面了解掌握民之所思、民之所忧、民之所盼。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靶向发力”制定调研提纲,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深挖细究,抓实调研着力点。调查研究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下沉到基层一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让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浮上来”,要身入基层、心到基层,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顺耳逆耳都要听,多看不加滤镜的社情,多听原生态的民意。综合运用座谈交流、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把困扰群众的问题找出来,把群众反映的意见提上来,让调查研究成为民情民意的“收音机”,海纳“同频不同音”的各类问题。要多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到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走访调研,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把群众的需求找清楚,把群众的想法问明白,真正把情况摸清摸透,原因找准找实,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指导实践,做优调研落脚点。调查是前提,研究是提升。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对调查过程中群众表达的呼声、反映的愿望,特别是提出的建议,要认真分析,深化对策研究,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的重要参考,把调查研究工作落到解决问题的实处。密切跟踪关注调研进展情况,察看调研成果与基层实际工作是否存在脱节脱轨、水土不服,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确保调研工作由“纸上谈兵”变“躬身力行”,真正实现通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目标。将调研成果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事好事,切实发挥以研惠民、以研资政的作用,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幸福感,赢得百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