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精准扶贫故事
目录: 有关出版物           标签: 文艺创作

奔跑吧,乔仁甸

○寸红亮

马耳山,连绵起伏,像一道绿色屏障,横贯鹤庆南北。在马耳山的南麓,有一个40户的小山村,叫乔仁甸。村子隐居在深山丛林里,公鸡母鸡在屋顶上对歌,时常有麂子误入农家,山上的野猪也曾跟着家猪来到村子,甚至有豹子夜闯小山村。

瘦瘦的村庄

乔仁甸,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其中的一次就发生在马耳山南麓,孟获将荞杆扎成人形,避免诸葛亮率士兵来收割,诸葛亮草木皆兵,以为是孟获的士兵,不敢往荞人守候的地方追击,孟获巧摆疑兵阵,使谨慎的诸葛亮不敢深入,保护了村民的庄稼,因而将此地取名为叫“荞人”甸;还有一种说法便是,鹤庆黄坪、北衙、西邑等多地的村民要翻过马耳山到洱源三营赶集,必经乔仁甸,出了乔仁甸村便进入了苍莽的马耳山。到了乔仁甸,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总有问路的,借宿的,于是人们就取村名为“求人”甸。其实,在我很小时候的记忆里,便知道村里主要以种荞为生,或许这是村名的真正由来。

乔仁甸,四面环山,远离外界,冬日严寒,夏日阴凉。由于方言口音的缘故,或是村子穷困的原因,外界的人在很长的年代里,一直把村名“乔仁甸”喊成了“穷人甸”。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关于村子的穷,大都体现在“瘦”上。家里房子简陋,空空荡荡,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家是瘦的,家里的牛是瘦的,猪是瘦的,锅里的饭菜也是瘦瘦的;村间的道路是瘦的,田间的道路也是瘦的,田间的沟渠也是瘦瘦的;田地是瘦的,田地上长出的包谷、大麦也是瘦瘦的,村里走出走进的人穿着瘦瘦的,身子骨也是瘦瘦的,整个村庄从头到脚俨然是瘦瘦的样子。

                    美丽的蝶变

多少年来,乔仁甸这个小村子也在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但依然是大山里一个皮包骨头的高寒特困村。村民们早出晚归,生活依然不易。2016年,小山村发生的巨变,是多少年未曾有过的。

前些日子,我再次回到生我养我的这个曾经瘦瘦的小山村,目中所见,让我感慨万千,她不再是那只深山里的丑小鸭。回到家里,满脸沟壑的母亲和我侃侃而谈,母亲说“村里的变化可大了”。

是的,在我记忆中,多少年来,村里全是土路,更别提路灯了。而今,是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一到晚上,太阳能路灯就把原来黑乎乎的小山村照得亮堂堂的。以前,村里轮流着在农户家开群众会,自从建起了议事点,村民就集中到议事点商量村里的事。更为神奇的是,一辈子从没摸过篮球的母亲和她的同帮辈们,都已经70多岁的老人了,在村里建起了篮球场后,也学着小孩子在球场上拍球、投篮,逗得围观的村里人哈哈大笑。母亲咯咯地笑着说:“总是拍不好,篮球还没到圈里就往下落。”

母亲一辈子养牛、养羊,从没有想过,有一天还会给贫困户补助钱来养牛、养羊,一头牛还补助到5000块啊。母亲说:“村里还建起了产业扶贫种植基地,每亩白芸豆补助几百块呢。”

村民小组长寸灿军是我多年的老同学,已是不惑之年的他初中毕业后就回村里种田。寸灿军一边眨巴着眼睛一边吸着烟。他对着我说:“你也知道,以前我们一起去放牛、砍柴,村间路烂,雨天路上都是稀泥巴,现在全村道路都硬化了。特别是扶持困难户养猪、养牛,种白芸豆、种中药材,困难群众的积极性高了,种植养殖的效益吹糠见米,收入确实增多了。”

寸双福是乔仁甸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孩子都正在读书。他介绍说:“上级给家里能繁母羊扶持了14只,鸡扶持了30羽,种植白芸豆扶持了2100块;种植中药材扶持了4000块。”寸双福乐呵呵地告诉说,有几只扶持养殖的母羊快要下崽了,羊奶子快要着地了。

走在村间,村里的变化着实振奋人心。亮堂堂的道路修进了村子,修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三面光水渠也修到了田间地头。村子里修了篮球场,三五个孩子正在球场上打着篮球。球场外的停车场上,停放着几张面包车和农用车,还有两三张轿车。村里的法治文化园里,老人和孩子们在一起玩跷跷板,静享受着大山里的闲暇时光。

走在村间,我的思绪又回想到了童年,回想起了童年时的缺衣少食。那时,放学后我们常常去山上砍柴、去村边捡牛屎做肥料;周末放假,常常去放牛羊。我们每天都要走在村间那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一到雨季,村间的道路处处是泥塘,泥浆里混合着猪屎马粪。我们小孩子迈不过去那些泥坑,大人就在泥坑里面垫上几个大石头,我们就可以踩在石头上,小心翼翼地把身子挪过去。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村里的父老乡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条村间小路,像极了我的童年,像极了父老乡亲所趟过的生活。如今,村间道路硬化了,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成为了一段历史,全村旧貌换新颜,群众的收入增多了,钱袋子鼓起来了。小村子从外到里,正发生着深刻的大变化。我想,这一切,将会记入这个小山村的史册,并注定被全村人世世代代所铭记。


感恩的心

有这么一句话,穷山恶水出刁民。乔仁甸位处深山,曾经那么贫困,村民们却一直都很淳朴。然而,多年以前,乔仁甸也曾经出现过与当地党委政府之间不和谐的声音,也曾出现过披着蓑衣到村上、镇上静坐的事。随着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扶贫项目在小山村的落地,村容村貌变了,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好了,群众收入增多了,部分村民从当初对干部“翻白眼”,一变成为“笑脸相迎”,村里的群众把各级领导干部当作了亲人、恩人,当作了“心上人”。而今,在乔仁甸自然村,听到最多的话语就是“村子变化太大了”,“党的政策太好了”,“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村间修路,不管修建到谁家门口,村民都会主动给施工队送去茶水,还送上自家酿造的小甑子酒。施工队休息的时候,喝上了村民送的茶水,而酒呢,因为施工纪律,常常被谢绝了。

在乔仁甸自然村新建的议事点大门上,书写着一副永久性的对联:新村焕彩民欢笑,幸福不忘共产党。这副对联,既是对小村巨变的讴歌,更是全村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年后的一天,乔仁甸村民们为感恩党的好政策,特意邀请县、镇、村扶贫干部到村里吃农家饭,在外工作的我也有幸回到了村里。那顿充满乡情的农家饭,大家吃得原汁原味,特别香。吃的菌子来自村后的马耳山,白芸豆来自村里的白芸豆产业扶贫基地,吃的土鸡是村民捐出来的。当晚,村里在议事点组织了一台乡村晚会,村民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欢庆过去的一年来全村面貌发生的巨变,感恩党的好政策。

晚会即将结束,一束束礼花在小山村的上空绚丽绽放,那是展示着村民们无比幸福的真情表露,一束束礼花又承载着村民对更加美好未来的憧憬。难忘那一夜, 我与一个小山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作为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长大的我,从小就吃过不少苦头的我,看着全村父老乡亲脸上绽放出的幸福的笑容,我心里百感交集,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我想,老家的乡亲们过上小康生活,过上幸福的日子,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他们即将圆梦。面对此情此景,我在内心的最深处喃喃自语道:奔跑吧,乔仁甸!圆梦吧,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