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精准扶贫故事
目录: 有关出版物           标签: 文艺创作

阿德来到蜜蜂飞舞的村庄

—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苏灿松记

○梁波    

“阿德”是居住在鹤庆县六合乡的彝族支系白依人对老友、老朋友的尊称,驻六合乡上萼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苏灿松就是一位被白依人称为“阿德”的人。2016年10月,苏灿松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大理州驻村扶贫先进个人。

在鹤庆县六合乡的东部、金沙江西岸的半山腰上,有一个蜜蜂飞舞的地方叫上萼坪村委会,上是岩子下是坡,上边是被称为三支岩(又叫北山)的大山,丹霞地貌、悬崖峭壁、怪石嶙峋、鸟飞不过;下边是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江两岸分布着鹤庆、永胜的一些村庄,郁郁葱葱、屋舍俨然、田野道路历历可见;溯江流望去,十多公里外新建不久的龙开口电站尽收眼底。

半山腰上的上萼坪村委会距鹤庆县城80多公里,距最近的集市20多公里。沿山坡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多个小村,国土面积虽说只有8.09平方公里,但因为夹杂有邻近村委会的田地、树林和人家,实际面积就显得比8.09平方公里多出许多。这里被称为悬崖下的村庄,山坡陡峭,一块块零零星星的坡耕地,分布在层层叠叠的台坡上,长长短短数十米或十多米长不等,但宽幅一般只有两三米,各个小村则一、二十家,少则两、三家就夹杂在坡地、乱石、杂木、豆金娘娘、羊不拉草之间。这些小村被分为上萼坪、泡麻塘、槽家坪、核桃湾、菜地5个自然村,分属8个村民小组,在这里生活着150户556名像蜜蜂一样勤劳的彝族支系白依人,他们习惯用火草绒搓成线编织衣服。在古老的传说中,白依人的祖先是在蜜蜂的引领下,从江东岸的宁蒗、永胜迁入鹤庆的,妇女的衣着束腰结帽,形似蜜蜂,周围的各族群众因此形容他们的打扮为女似蜜蜂男似鹤,习惯称他们为白依人。

白依人,他们勤劳、勇敢、善良、能歌善舞,但是全村只有500多亩坡耕地,海拔近两千米,由于受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的影响,降雨量偏少,年只有900毫米,水成了限制该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农作物一年只能种一茬。有限的山泉水只够人饮用,干旱的年份禽畜饮用可能就不够了,2015年,鹤庆燕子岩漾弓江千米提水工程初期竣工后,用水的状况比以往有了较大改善,然而要彻底解决用水困难尚待时日。

鹤庆是远近有名的文献名邦、渔米之乡,然而上萼坪却是鹤庆最偏僻的山区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足,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导致了该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仅14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2016年初,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65人,接近总人口户数的一半,是鹤庆县2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咚咚”的战鼓擂起来了,2016年初,上萼坪村被列为六合乡实施整体推进的4个行政村之一,整个村正在快速地发生着由蛹到蝶的蜕变。春天的时候,梅花谢了,桃花、李花、杏花和不知名的山花竞相开放了,一个40岁左右、有着坚实刚毅性格的中年人来到了上萼坪村,他被任命为该村扶贫工作队的队长;在这之前,他曾经当过六合彝族乡的乡党委副书记,后又调到旅发委工作,在他履新的旅发委工作岗位上,才一两个月,板凳还没有坐热,又被抽调回六合乡,这次他不是在乡上上班,而是驻村工作了。尽管家中还有年迈体弱、经常闹胃病的老母亲,正在向中考冲刺的孩子和在工厂工作繁忙的妻子,然而接到调令驻村工作的任务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的征途,来到上萼坪村,挑起了鹤庆县扶贫攻坚最重的一根大梁,他就是白依人的“阿德”苏灿松。

凭着苏灿松多年在六合乡党委工作过的阅历,熟悉那里的民风民情,也更了解山区彝族群众贫困的症结所在。2016年2月工作队驻村走马上任,苏灿松就带领工作队员为了做到最大化的精准扶贫,找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他们及时进行了入户调查走访,给致贫的原因把脉,确诊为缺资金、缺技术是主要症结所在,于是迅疾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上萼坪2016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计划》和《上萼坪村脱贫发展规划》。

经过鹤庆县、乡有关单位对上萼坪村多年的帮扶工作,苏灿松和他的工作队员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掌握了上萼坪村需要巩固的扶贫措施和需要拓展的扶贫攻坚项目,拟定了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后,怎样进行认真地分解、落实是摆在驻村扶贫工作队苏灿松和他的队员及村两委领导班子面前的艰巨任务。

道路硬化,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山间小路干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严重地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2016年,在工作队的全方位参与施工、规划下,实施道路硬化2.5公里,实际投资近40万元。合住一块的绞卡条、绞伟条两家人距乡级公路200多米的小道,在没有掏一分钱的情况下,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修成了一条宽2米,厚15公分的山间车道,类似的还有绞喜回、绞三强等几家也同样修通了连接乡级公路的小道。

饮水安全,是关乎人民生产生活的大事。为了保障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上萼坪村结合六合乡燕子崖提水工程建设,在工作队的帮扶下,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实施自来水人饮工程,至2016年年底,完成了进村主管道架设;2017年初,入户的分管道全部铺设安装完毕。此外,他们积极向上级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财政补贴,先后修建了上萼坪蓄水塘和槽家坪蓄水塘。

扶持养殖业,是关乎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事。2016年,在工作队的积极工作下,该村引进了能繁母羊536只,种公羊33只,肉羊68头,每只能繁母牛补助1000元,每只种公羊补助3000元、每头能繁母牛补助5000元,扶持每户贫困户养殖7只能繁母羊,1头能繁母牛。同时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养殖种公羊,着力实施畜品种改良,保障优良品种的传续,通过认真的核查,及时兑付帮扶贫金到农户手中。根据苏灿松的介绍,他们总结出来适合当地气候地理环境、体型适中、肉质口感好、易脱销、价格稳中有升,卖方易脱手,买方易接受,市场供不应求的本地优良品种的山羊和黄牛,作为主要提倡的养殖品种,并进行大力推广,巩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这样来得更快,承担的风险也更小。与此同时,传统的养猪、喂鸡、养蚕、养蜂也适当加以保护和鼓励。

种植业,是维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盘面。2016年,扶贫工作队驻村后,按每亩给予300元扶持,发动群众新植蚕桑200亩。2016年—2017年按每亩给予150元补助,扶持群众新植青花椒600亩(大多数种于荒山、路边,15株算1亩)。蚕桑是鹤庆农业近二十多年来的成功项目,而花椒却符合当地传统栽培的实际。鹤庆花椒大多数为红花椒,而上萼坪盛产青花椒,青花椒市场前景看好,采摘后无需晒干,拿到邻近的集市上即可交易,且价格不菲。这特殊品种的青花椒在周边县市也较少,它成熟后具有的香麻和翠绿的青色是做菜的最好配菜之一,把它适量加入到鹤庆传统的猪肝胙中,鲜红的一碗菜,浮现出几粒青花椒,不仅口感好,且视觉也更美观了。

除了蚕桑和青花椒外,工作队及村两委班子着力巩固玉米的种植面积,并逐渐引导村民种植烤烟、小米辣和白豌豆等农业经济作物。

为了更好地做到身教力行,2016年4月驻村工作队五名队员共同承包了三亩干地,实验种小米辣,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后,2017年夏天刚过,村里的字相符、绞伟田、共润六三个人闲不住了,心动了,也带头种起了小米辣,村里其他农户也或多或少地跟进了。

为了更好地验证蚕桑和养鸡综合效益,2016年10月,上萼坪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充分利用冬季闲置的蚕房和村集体的20亩山地桑园内饲养土鸡,率先示范发展桑—蚕—鸡模式,土鸡第一批2300羽出栏后,又放进土鸡1700羽鸡苗。两次出栏,获利六万多元。鸡被适时地放养于桑林间,既肥了地,又不影响蚕房养蚕。由于工作忙不过来,养蚕、养鸡、采桑还长期雇用当地农民参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绞田妹,一位普普通通的白依妇女,当年就跟进了喂养白依土鸡,目前存栏经常保持在1千至2千羽之间。2017年春,不足一年就见效,她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其它的村民如绞六六也大受影响,经常保持近千羽的养殖规模。

在核桃湾、菜地、泡麻塘的山坡上南侧,有一大片树木,里面有一些野生的核桃树,这些野生的核桃树长高后,一般结出较小的硬核桃;与此同时,这些村村民的房前屋后也种植有一些硬核桃树。苏灿松知道后,在2017年的春天,趁小芽未长成之际,组织工作人员嫁接850多株核桃的成活了,他多次亲自到农户家中及山上检查,掐去影响成长的非嫁接枝芽。

为促进产业发挥应有的效益,在驻村扶贫和村“两委”积极协调下,先后邀请县蚕桑里药站,乡农业综合服务站、乡畜牧兽医工作站到上萼坪村开展蚕桑种植及黑山羊、牛、猪、鸡养殖疫病防控、玉米高产稳产、花椒增产等各种技术培训,切实提升了群众养殖水平,为群众增收致富,按期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上萼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贫困人口265人中,2016年计划脱贫61户239人,年末实际脱贫64户249人。2017年计划脱贫只剩下4户7人了。与此同时,乡村美化靓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除了已基本解决的路、水等问题;2016年底,在槽家坪自然村新建了文化活动室;2017年春,在各个村投入14.2万元修建了80座卫生厕所;在有近30户人家的核桃湾自然村,先行安装了28盏明亮的路灯;2017年5月,苏灿松队长又专程到县住建局邀请有关技术人员到上萼坪村实地考察设计“戏台”,为能歌善舞的村民解决活动场所缺乏的问题。

2017年5月25日,当笔者慕名坐车先到江边的集镇后,又辗转坐摩托车来到这个心仪的山村采访时,一进村刚好碰到扶贫工作队在槽家坪自然村进行农户信息采集表及民情调查表的填写调查工作。我随即被安排在苏灿松队长一组进行跟踪采访,亲自耳闻目睹了苏灿松与队员何永清的入户调查、填表工作,他们随便进一户人家,都认真地查看房屋、厨房等生产生活设施,查看肥猪有几头,小猪有几头,大羊有几只,小羊有几只,大牛有几条,小牛有几条,能繁的有多少,公畜有多少,去年花椒成树有多少棵,收入多少,烤烟收入多少,蚕桑收入多少,小米辣收入多少,收鸡枞、野生菌收入多少,养蜜蜂多少箱,种重楼、独定子效益如何,卖玉米有多少斤,种核桃、香椿收入多少,外出打工有几个工作日,收入多少;家里的冰箱、洗衣机有几台,旋耕机、粉碎机、摩托车、农用车、电瓶车是否配备;家里的小孩是否读书,生病的老人是否好转。我初来乍到,惊奇地看到朴实的山民,心地宽广就像他们每一家都不设防的院墙和栅栏、篱笆。在这里鸡、犬相互跑到彼此的院落里,一家挨着一家只有台坎和沟道。他们所有的人都对苏灿松都非常真挚热情,都亲热地喊他为阿德(白依语:老友或老朋友之意),如实地向他汇报自己家庭的情况,他总是提示性地给大家说,碰到困难找工作队、找村两委,生了大病除报销部分医疗费外,还可到保险公司申办大病保险理赔等。

难题和意外也总是有的,有一户的主人就向他倾诉家里的老父亲生病了,他申请低保补助,为什么不办给?苏灿松仔仔细细地为他分析了他家的各项收入是不是符合条件,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举事实、摆道理说服这一家人,准确无误地指出他们家还达不到低保申领的条件,使他们心服口服。他们的调查在当天一直持续到傍晚,苏灿松才打电话召集另一组的工作人员,一齐集中去村南的子东海家,说去劁猪。子东海家和他哥两户人家单独住在离村三百多米远的地方,家里有16头小猪等待劁,去邻近的集市上请兽医,不知道兽医家里有什么事,答应说一时来不了。刚好扶贫工作队员张栋梁就是县里有名的兽医,苏灿松于是头一天就嘱咐子东海家不要给猪喂食。到晚上的时候,他带着张栋梁医生和其它工作人员一起去劁猪。到了那里,只见工作人员与主人捉的捉,按的按,手脚麻利的张兽医每一头猪都在分分钟之内搞定劁完,正准备洗手,子东海的哥哥连忙跑来说他家也有三头小猪待劁。早上听到兄弟与弟媳说要劁猪的事,他听在心理也就没有给小猪喂食,正好搭个顺风车号解决家里劁猪的问题。我听苏灿松介绍,他们也曾组织了几位村民跟张栋梁医师学过阉鸡、劁猪的活计,但碰巧这几个人都外出了。他还介绍说他们每10天休息两天,才能回家一转。

第二天早上八点多,扶贫工作队长苏灿松和队员何永清、张栋梁、和锦盛、大学生村官叶金灿,乡妇联杨主任、县防疫站临时派来的帮扶干部母亮先等又分成了两个组分散到菜地、核桃湾两个村进村作民情普查、调查工作。那一天,我先是坐上了私车公用的张栋梁的小车到了核桃湾,随后跟着苏灿松、母亮先等人走访了十多户人家,由于有老支书带队,工作就顺利得多了,但还是临近傍晚6点多才完成任务。何永清,张栋梁他们的那个组,由年轻的村支书带路,事情就没有那么顺了,许多村民不是到山上放羊、放牛,就是到山坡地里种包谷,或到集镇上赶街去了。一直到华灯初上,他们才完成了两三家,剩下的七八家都是在随便吃点糕点和茶水后,在彝民们的火塘边开展普查调查活动的。夏天昼长夜短,到了晚八点,天有些黑了,我搭了一张微型车准备连夜返回城里,还不见他们回来。

经过驻村两天的采访,我知道了善良、勤劳的白依人为什么喊苏灿松为阿德。通过正面侧面的接触,我了解到没有豪言壮语、朴朴实实的苏灿松有一颗对工作炽热的心,不仅在扶贫工作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而且对白依人视同亲人。村民们向我介绍说,共福田的媳妇致残了,苏队长亲自带人去看望、慰问;八十多岁的绞孝亚老人走失了,他亲自率领大家到各个山箐沟和附近的村寨去找回;绞回才玩篮球撞破了头,也是他亲自送到乡医院里的;村里人借办红白事连续几天搞大吃大喝宴请亲友,是他指导大家订了红白事礼仪程序并纳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简化了菜的盘数和宴客的天数;有两户人家的人生了大病,他带头并号召全村群众捐款,组织群众进行手拉手互助活动,帮助这两户人家顺利完成春种秋收、喂猪放羊的各项生产活路;隔年招生的村小,是他随时提醒村民别误了小孩的入学报名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喜讯接踵而至,从不与其他民族通婚的白依人,2016年外出务工的子优龙娶回到湖南永州的漂亮媳妇入籍山寨了;在校读书的绞优玉,成功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二位大学生;绞秀前家养殖业纯收入突破了两万元;2017年绞明强家的羊发展到105只,母牛15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凝结着扶贫工作队员的心血,汗水不是白流的,它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寨变了,飞上三支岩上的分家小蜜蜂受不了岩壁上凛冽的江风,又自动回到白依人温暖的蜂巢里,明晃晃的路灯亮起来了,清悠悠的山泉水进村了,白依人的腰包鼓起来了。阿哈肉(小娃娃)高高兴兴地上学读书了,咘咘(老爷爷)欧唷(老奶奶)咧着嘴笑了,有了阿德的帮忙,白依人的日子将越过越美好。

 

 

 

 

 

 

梁波  证照名梁锦波    

鹤庆县文联民协      

15911226999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