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答卷:圆梦脱贫
―――南涧彝族自治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这道题,来自历史与现实。
地处无量山与哀牢山结合地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建县于1965年11月27日。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居)委会1566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2.77万人。境内居住着住有汉、彝、回、苗、布朗等2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0.2%。
巍巍无量山,浩浩澜沧江,见证着这片绿色土地久远的历史;豪放的“南涧跳菜”,绚丽的“无量山樱花谷”,传承着这方热土纯净的质朴。建县53年来,生活在这片古朴生态之地上的彝乡儿女,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云药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级园林县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一个个美誉与荣耀纷至沓来。
然而,生活在这片1738.82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与贫困已斗争多年。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贫贫困县,2012年3月以来一直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云南省88个贫困县、61个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的帽子。
决战贫困 攻坚克难
这道题,来自使命与担当。
5年前,全县精准识别出4个贫困乡镇、4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492户5564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8.08%,为当年大理州十二县市最高县份;2017年深度贫困村认定后,全县有68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达51个,深度贫困村数量约占全州三分之一。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南涧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以“一二四八”一张蓝图绘到底,攻坚会战“两子两基两关键两提升”,增收布局“三品三企三加三有”,群众引领“六比六知”,全面统筹和调度全县人力、物力、财力,打出系列组合拳,以奋力一跃,实现突破。
五年后,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53亿元,累计净脱贫13732户54712人,实现4个贫困乡镇和68个贫困村退出。2018年12月,经大理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扶贫成效考核显示,南涧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32%,达到贫困县退出3%以下的标准。2018年末,经省委、省政府研究通过,南涧县获得全省2018年脱贫摘帽冲刺县资格。
面对时代与人民的考验,彝乡南涧用奋力拼搏作答这张历史的答卷。
担当作为 精准发力
“贫困大山”掣肘发展,摆脱贫困重任在肩。南涧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政治工程,建立起“八大战区+精准脱贫工作指挥部+行业扶贫专项指挥部”指挥体系,实现挂图作战,做到深入研究精准扶贫,靠前指挥精准扶贫,努力确保精准脱贫。
脱贫路上,全县26个行业扶贫部门,81支驻村扶贫工作队,361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6752名县乡村骨干成员包保到组,4539党员干部采取“N+2”方式包保贫困户和部分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进村入户宣讲脱贫攻坚政策,一对一实施精准帮扶,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新风尚。
困难面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以上率下,认真落实“第一责任”,构建“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领导包行政村,骨干包村民小组,干部包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包保责任体系,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立下最严“军令状”,庄严承诺“两顶帽子只留一顶,不脱贫困帽就脱官帽”。
与此同时,南涧县通过搭建“精准脱贫干部讲堂”、开展“小手拉大手,设立“扶贫奉献日”,召开群众会,推行大遍访,查民情,帮民富,让广大党员干部集结在一线,帮助困难群众想办法、解难题、找出路。
而今,南涧用“愚公移山”精神全面扭转困局,蹚出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
决战攻坚 众志成城
解非常之困,当用非常之力。
这张决战贫困的试卷,南涧县一一作答。
打响产业扶贫牌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关键。南涧县依托“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一棵药”“六个一”高原特色生态农业,按照“3品3企3加3有”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入股核桃、茶叶、无量山乌骨鸡为重点的3家农业龙头企业,让贫困户以有产业帮扶股权证、有农产品收购订单、有就业服务合同“3有”方式实现增收,实现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百分之百利益链接,全县14家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合作社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农产品订单销售以及投资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14104户、58108人增收;55个合作社共带动12605户4657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致富。
培育生态产业链
推动传统林业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转变。选聘贫困户生态护林员483人次,发动1220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以树头菜、青花椒、芒果、香橼等为重点的无量山森林蔬菜特色水果种植36917亩,带动建档立卡户14492户。
创新金融扶贫路
实施金融信贷助推产业发展工程,巩固扩大林权抵押贷款和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以“政担银农”一体化金融信贷模式,实现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在南涧“遍地开花”,推出“产业贷”专项贷款,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2亿元,101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获得政府贴息、直接投入产业发展和产金互促方式获得增收。
念好就业扶贫经
做实劳务信息传递、搭建务工创业平台、健全务工帮扶机制,建立就业扶贫车间1家,吸纳263人就业,开展送岗下乡、培训进村和订单务工活动,让大量贫困富余劳动力走出南涧,走向上海、广州、昆明、大理等地,带动13727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一批,实现年劳务收入7.6亿元。
创新实践 决战贫困
建起易地扶贫搬迁新村,掀起农村危房改造大潮,树起攻深行动大旗,南涧县持续采取“易地搬迁、拆除重建、修缮加固、兜底建房”四种措施,充分发挥资金聚集效应,统筹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地灾搬迁等项目财政资金5亿元,以典型示范、“百日冲刺”“包保推进”等举措,着力改善贫困人口住房条件。
五年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2.6亿元,实施26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迁居农户707户2988 人,其中,城镇化安置搬迁57户22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27户1813人。投入资金3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1019户,拆除重建C、D级危房5000户,修缮加固和兜底建房15714户,房屋整体提升10305户。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分别在3个乡镇6个行政村实施苗族布朗族整族脱贫工程。系列住房保障工程彻底解决近11万人的住房安全问题,并在全省首家对全县2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712户搬迁户颁发不动产权证书,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财产有保障,幸福感有保障!“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梦想,在彝乡大地上变为现实。
五年来,南涧县着力推进4条过境高速公路建设,实施“345”村组扶贫公路提级改造2000公里,路面硬化500公里,过渡性沙石路建设500公里,覆盖全县80个村委会,筑牢乡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700多公里,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的100名“路管员”管护全县村组公路,让一条条宽敞整洁的乡村路通到了老百姓的房前屋后。
五年来,同步推进贫困乡镇、贫困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全水”送到群众家,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建到村旁边,改扩建中小学校、山村幼儿园,营养餐走进校园,设立健康扶贫基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走进大山彝寨,实现农村电网、网络通信、广播电视信号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完成81个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村集体经济创收平台,实现贫困村村村有集体经济收入。选聘18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上岗乡村保洁员,通过制度化的清扫、保洁,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保洁常态化。2016年,南涧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截至2018年12月,全县纳入农村低保8474户206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26户11471人,“两户合一”重合率55.6%,3.44万人次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全面确保了“五类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
南涧县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省州对口帮扶部门、社会各界,慈善企业、社会团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大力支持南涧脱贫事业,向贫困群众送资金、送技术、送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全社会传递了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正能量。云南省科协、大理州纪委、大理州海开委、昆明铁路局、云南凤凰沱茶、无量山联合商会等对口帮扶部门、社会各界累计捐资上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上千个。
在清华大学的倾力帮扶下,中共南涧县委、县政府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共同在南涧县第一中学、南涧镇初级中学开设“清华附中创新实验班”,130名山区孩子搭上清华教育快车;设立2000万元“募投益助”清华大学助力南涧教育发展扶贫基金和南涧县产业发展扶贫基金,筹建山村幼儿园72所和4个留守儿童中心,紧密围绕教育、健康、人才3个传统扶贫领域,产业、金融2个重点突破方向和党建1个核心,形成了“3+2+1”的帮扶模式和理念。
2016年11月以来,先后由上海市崇明区、浦东新区扶贫协作南涧县,实施沪滇扶贫协作项目10个,投入帮扶资金4500多万元,产业项目、基础建设等项目,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2840户9955人。
决胜贫困 千年梦圆
巍巍无量山,今朝最壮观。樱花艳如霞,茶叶更飘香。鸡肥牛又壮,核桃满山岗,烟药誉四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春天里,南涧县委、县政府正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抓实脱贫攻坚后续扶贫提升,以人居环境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达到了脱贫摘帽条件。脱贫攻坚,鏖战五年,南涧县交上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彝乡幸福小康之门已经倏然开启。
摘掉“贫困帽”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只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脱贫”,全社会才能实现美丽蜕变,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实现。南涧县委、县政府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将团结带来23万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引领下,在新征程中追梦,在拼搏中筑梦,以苦干实干创造光明未来,努力奔跑,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